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各种观念的冲撞,社会利益调整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从而出现价值多元化的趋向。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教师的价值取向也必然会受到社会生活变化的冲击。《中国教育报》开展的“当今我国中小学教师心态大型调查”显示,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师地位的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与高尚清贫安静的生活相比,现在的教师更倾向于追求丰裕优越的生活条件。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体现,但这不应是教师追求的唯一目标。党和国家对教育越重视,作为教师就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在精神上的追求应更高。关于这一点,江泽民同志曾引用莎士比亚名剧《雅典的泰门》中关于对黄金的诅咒,来告诫广大干部要正确处理好责任感、使命感与追求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简单地把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与教师的崇高追求等同起来,不能为追求个人收入而淡化了教师最根本的育人职责,更不能追求自身利益而忘掉崇高的责任,丧失教师的人格。作为人民的教师,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把全身心的为学生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方面,许多优秀教师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培养学生成才,放下高官不做,脱下西装不穿,到乡村坚持教育数十年。他说:“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风亮节,千古流传。当代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将心贴在教育事业上,她为培养学生成才,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智慧,她视奉献为教师天职的精神强烈感染、教育着学生。二十年后,她的一个学生在来信中写道:“您对工作精益求精,既教书又育人的精神,始终铭刻在我心头,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像您那样,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当代教师应学习、继承前人和当今优秀教师的崇高师德品格,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浇灌和培育,让学生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增强勤奋学习、提高素质、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上一篇:班主任的人格修养[ 08-09 ]
下一篇:提高教师人格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0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