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个伪善者,学生会感到老师“道貌岸然”。这即违背了法则,也会带来教育的负效应。《德育报》上曾刊发过一篇题名为《心灵考试》的文章,大意是:一位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宣布,思想品德课的考试不是背课文、说道理,而是看行动,凡是做了对集体、对他人有益的事,都视为考试通过,这叫做“心灵考试”。一位同学很长时间做不到“好事”,心急如焚。一天,她起了个大早,准备清扫教室。来到教室一看,已经有人清扫了。临出门时,发现地上有一张拾元人民币,他拣起来,准备送给老师,拾金不昧也是心灵考试。行走着,他想能不能对老师也来一个“心灵考试”?于是把钱放在这位老师的门口,躲在一个角落暗自观察。这位老师出门后,发现了钱,不动声色地装进了口袋,径直走向教室。下课了,一位同学报告说:今天他清扫帚教室时,不小心掉了拾元钱,请老师协助查找。这位老师问同学们是否拣到了钱,同学们自然是否定的回答。老师说:这样看来,你的钱是丢在了路上,而不是教室。这位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灵考试”,而他自己的“心灵考试”却不及格。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是不会高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教师劳动的主体性特点决定教师“不是使用物质工具去作用于劳动对象,而主要是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劳动对象。”因此,教师不仅应成为学科知识的专定、教学理论的行家,更应首先成为道德信念坚定、表里如一的道德践行者,亦即所谓的“三专家”。
“红烛、春蚕、园丁”是人们对教师诚挚的礼赞,也是对教师由衷的期待,更是人们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教师只有自觉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品位,才有资格占据人民给予的三尺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