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激情的课堂,怎么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没有激情的课堂,怎么能够震撼学生的灵魂?激情像一缕春风,吹落倦怠的尘;激情像一阵春雨,滋润干涸的苗,激情让我们平静的课堂多出了几道波纹,使我们平凡的人生增添了几抹光彩,激情是语文的魅力。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堂,学生缺乏兴趣,听着不过瘾,看着不解渴,课堂实效也不高。语文是对诗意的追求,老师没有了激情,追求诗意、高效的课堂就成了一句空话。高效的课堂需要师生焕发生命的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点燃心灵圣火,拨动生命琴弦;因为只有激情,才能唤醒沉睡的记忆,让语文课堂真正拥有生命的气息;因为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诲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激情需要点燃,需要一个教师以自己的激情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我认为以下三点将会带我们走进高效课堂:
—、以声传情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平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昏昏欲睡。记得大文学家苏轼曾经说过“三分诗,七分读”,由此可见,学习语文不应该只是用眼睛来学习,还必须用口和耳。教师讲课的语气要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面部表情也要随之变化,不要总是一种语气,一副面孔,需要我们教师用我们的激情去影响学生的情绪。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他们犹如一块乌黑的煤炭,蕴涵着巨大的能量,他们需要的是火花。教师就是火花,起的作用就是点燃,一经火花点燃,他们将释放巨大的能量,燃烧成熊熊大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身浓烈的感情去感染和打动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学生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陶冶学生的情操,强化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绘声绘色地描述,就可以将课文中无声蕴情的文字化为有声溢情的语言,就可以将静态抽象的文字变为动态具体的场景,直接刺激学生的听觉,通过语气的强弱、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其激起情感的波澜,使学生在作品蕴涵的情境中,品出文章的意蕴,悟出人生的哲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情来牵动学生,教师的语言应是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甚至是煽情的,使学生“为情所动”。有时在文章的精妙处、关键处来一段精彩的“文学独白”,必会让人激情、使人深思。
二、以境激情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平铺直叙的课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弛等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气氛,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习成为心理的需要。在设计教学时,要预留出教学高潮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力度的高峰。课堂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会增加,课堂就会是一汪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教师进取的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感动的激情,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结构上的高潮既是教师有意制造的,也是课堂流程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没有高潮的语文课,不是成功的语文课。
三、以爱激情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赞许犹如阳光。每一位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如何,成绩如何,无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肯定,都渴望得到鼓励和赞许。我们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如果少一些偏见,多一些平等;少一些歧视,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冷眼,多一些赞许,让每一位学生都均衡地享受到温暖的阳光。那么,无论是哪种层次的学生都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潜能将被激发,奇迹将会出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有利时机,寓夸奖于评价中,这样,学生答题、讨论就会更加积极、踊跃,课堂情绪就会始终高涨。当老师评价某个同学问题回答得非常好时,这个同学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其他学生也因此被带动起来,都想争取得到表扬。于是课堂可能会出现竞争的局面,这时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情绪更加高涨,感情也更加激动,课堂上出现
上一篇:尝尝榴莲让孩子接受挫折[ 04-20 ]
下一篇:开学第一课[ 0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