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作者: | 点击数: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9日 | 【字体:
2 .实验设计应该多样化。例如,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低成本实验;可以采用生物材料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模拟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应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
3 .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应重视定量实验,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中了解事物的本质。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机会学习量的测定,实事求是地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定量表述实验结果等。
4 .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和实验药品(酒精、酸、碱等)是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四)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标准》多层面、多角度地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内容标准突出了人和生物圈的关系、学会健康地生活、运用生物科学和技术解决农业、医药、环境等实际问题,也提出开展联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许多具体活动建议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 .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重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2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涵盖面很广,包括全球性的、国家的、地区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相关的问题。特别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和学校所在地区的相关问题,培养他们爱祖国和爱家乡的情感。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更应关注上述问题。
3 .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密切,内容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了解更多的信息,开展调查研究,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了解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共22页 您在第16页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1690个字符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