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十会”

作者:吴程丽摘录 | 点击数: | 来源:小学部 |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8日 | 【字体:
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不会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过。“书破万卷求自如,只有创新才成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三见”:新见、创见、远见。实际上,我们获取某种知识和接受某种新观点比产生新观点更容易,要学会提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观点的有效方法,要激励受教育者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我们教师对待读书获取的知识信息应闪念频频,联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科学地运用知识信息的同时,创造出自身特色的全新知识信息,即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将教研成果及时地投向社会。
六、会编教材
新课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学生也可以多角度地学习教材,大胆的阐述自己的看法。过去的教与学都是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的理解和开发教材,现在教师可以“改”教材了;新教材还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及不同的思维取向。总之,新教材让不同的教师、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尊重师生个性,极大的拓宽师生的发展空间。新课改,让老师当教材的编写者。新教材是新课改理论的外化,如果老师是编者,在教学中,就会取舍、增添内容,形成自己的教材。
七、会尊重学生
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什么?个人认为是尊重他们的人格。具体表现为尊重学生作为人应该具有的正当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尊重他们对生活和学习活动的选择和自由活动权利,尊重他们在人群中的应有的地位,把他们看成与自己身份平等的“人”,并尽最大可能为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而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这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基本前提。尊重孩子的需求,为学生自主发展预留空间,一个人是为了自己所希望做的事情而行动的时候,主观能动性会得到很大限度的发挥。学习一旦成了满足学生内心需求的事情,他们便会对学习活动倾注极大的热情甚至达到忘我的程度。尊重学生心理需求,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为他们自主活动预留出促购的空间,这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尊重学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
八、会依法执教
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要求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育法制观念,正确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教师要正确看待权利与义务,避免侵犯学生的权利现象的发生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歧视、排斥后进生,侵犯其受教育的权利;非法限制学生人身自由;对学生乱收费、乱罚款;侵犯学生隐私权等。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识,依法执教,民主法制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教育改革进程中,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还应当具有坚实的法律素养,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进一步明确学校、教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和自觉履行义务,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九、会科学评价学生
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精神,以前注重终极性评价,现在更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动态评价比例比较大。对教师的考核也发生了变化,对教师的考核有量化的体系表。教师的语言发生了变化。教师去欣赏、尊重学生,学生也能更加大胆地提出问题来质疑老师。新的
共3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1440个字符
收藏 打印文章

上一篇: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05-08 ]

下一篇:一份特别教案(摘抄)[ 05-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