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悦读”起来

作者:涂正元 | 点击数: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0日 | 【字体:

    这学期我接手了一个新班——四(5)班。开学初的第一次阅读课,我带着孩子们来到了阅览室,在一片“哇哇”的惊叹之后,孩子们便坐在座位上开始读书了。可还没半节课的时间,交头接耳;这本翻翻放下,又翻那本的;眼睛到处瞄的;干脆不看书的……全来了。我不禁纳闷,这班孩子们怎么不是我预料中的那般喜欢读书呢?
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我在班上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孩子不“悦读”的一些原因:
    1、没有阅读的意识。我班一大部分孩子来自农村,在原来的学校几乎没有阅读课外书籍的机会和习惯。在调查时还闹出个笑话。我问其中一名学生:“你原先读过书吗?”他回答:“读过呀,从一年级读到三年级。”我哑然了。孩子们的意识里,阅读大概就是读语文、数学、思品、练习册等课本和练习吧!
    2、课外阅读的面太窄。我问孩子们读过哪些书和最喜欢读的书是什么?回答最多的是“哆啦A梦”、“乌龙院”等一些漫画书。其次就是一些作文书了,有个孩子甚至把一本八十年代初出版的作文书拿出来了,这就是他小学三年唯一珍贵的读本。至于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好书籍诸如名著青少年读本,杨红樱校园故事系列等全班只有十来个孩子知道,但也只有几个孩子略知其中一二,我心情沉重起来,是没有机会读这些书?是没有人引导他们走进书中去?……
   3、读书的习惯不好。因为在这之前孩子读得最多的是漫画或图片类的书籍,所以他们养成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式的读书习惯。即使是喜欢的人物传记也只能看个大概。作文书中只喜欢读写人叙事的,因为他们欣赏的是故事情节,人物搞笑的内容,从不去关心什么写作的方法,语言的精妙,更谈不上做读书笔记、写读书体会了。
    找到问题的结症,我便谋思着怎样把学生引进阅读的天堂中去。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走进书中?首先我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毛泽东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 。其次为了让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籍,我也使了些“诈”,诸如上语文课时,讲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孩子们感兴趣的知识时,我往往讲一半,剩下的一半便要他们自己去书本中寻找。这样,下次阅读课孩子们便争着去读书,寻找那“剩下的一半”了。
    当然,我的言传身教,读书示范也让学生对阅读增长了不少兴趣。每逢带孩子上阅览室,我必定是要带一袋书去还,下课借一袋回。这样的时间长了,孩子们便有些喜欢上书了。
    二、放心阅读,给孩子阅读的轻松氛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每一学段的“阅读”部分就对课外阅读的字数总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是“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是“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是“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的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
    为了慢慢让孩子真正“悦读”起来,我分“三步走”来引导学生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这个新课程理念来看,读什么样的书,应该尊重孩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我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即“三不”:不指定阅读内容,让学生有选择书目的权利;不做读书笔记,让孩子有轻松阅读的权利;不强调阅读体验,允许学生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性。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1579个字符
收藏 打印文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倾听需要耐心[ 0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