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学反思
高二学部 李聪
《苏武传》是高二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文章篇幅很长,里面的文句较拗口,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比较难以进入情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方法上,我决定以分析苏武形象为主,引导学生感受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在上课之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花了四节课时间,完成了《苏武传》一课的教学。
通过系统地反思《苏武传》一课教学过程,总结出了这节课成功之处,也找出存在的不足。我觉得成功之处有3点:
第一,学生的预习及指导恰到好处。在导入新课环节,我通过民歌《苏武牧羊》导入,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旋律,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花了一个早自习的时间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同时借助工具书的翻译,我督促学生做了课前的译注准备工作,让学生们自行翻译课文,并将难以理解的实词词义、虚词词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点结合资料自行地标注在书本上。虽然比较辛苦,但是我觉得这样做不仅便于学生更熟悉课文,而且能够使自己的课程不再停留于字词句的释义层面上,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可以深入去挖掘课文内涵。所以在上课时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初步感知及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并安排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来达到整体把握全文的作用,这样学生对这篇课文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教学时也相应轻松多了。
第二,“文以载道”,充分把握文章在思想上的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语文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系列的文学知识,更应该适度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成才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我注意把苏武精神与孟子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巧妙挂钩,让学生由熟悉的内容进入陌生的课文。在耳熟能详的名言中深化体会苏武精神。
第三巧妙设问突破难点。如何评价苏武是这一课的难点。我决定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思考。针对本文,我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苏武在出使匈奴过程中,因最初的缑王谋反遭受牵连,虽有过自杀的举动,但在卫律劝降之后,他又想方设法让自己活下来,对这一矛盾情节,该如何理解?”
问题讨论环节,我注意让学生大胆的讲出自己的看法,客观地去评价苏武,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在讨论中,学生对“民族气节”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觉得“民族气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也是我们民族不断前进的驱动力。在物欲横流的今日,“民族气节”更有其现实意义,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环节,学生们开始时争论激烈,后来基本达成共识。让学生明白无论是求生还是求死,都是苏武爱国精神的体现,都是他崇高的民族气节的使然。然后我就学过本文之后的感想,让学生进行一次《永远的苏武》的练习,课堂反响较好。
反思这节课不足之处也有3点:
第一,课前预习时应在加强时代背景的补充,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了解士大夫的追求,让他们在理解苏武思想时就会更顺畅更深入。
第二,如果补充李陵的《答苏武书》,让学生再评价苏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苏武精神的难能可贵,延伸更加地有效。
第三,由于篇幅较长,课时较多,对课文很熟悉的同学在学习的时候显得有些不耐烦,而那些对课文不熟悉的同学却不太能跟上课堂的学习节奏。因此,在预习时间我应该多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几处差的学生。
通过对《苏武传》这堂课进行教学反思,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对于在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更好地发挥学生为主体的课标要求,也有利于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