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教学设计
项 君
一、教材分析
《聚落》是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加深学生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认识。课程标准并没有要求学生系统的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但要让学生能针对具体的聚落(提供的图片或说明材料)实例,初步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传统聚落的保护意义。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是八年级的内容,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的活动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为研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有大部分的学生来自乡村,对自己生活居住地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是比较了解的,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能力在八年级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个章节中的的地位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这节课的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能力目标: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同时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乡村、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四、 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并建立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图片进行对比观察,如引导学生比较乡村、城市景观差异。
讨论法: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养成独立探索的学习习惯。
练习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同时要在课堂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太空拍摄的地球夜景视频
提问:灯光明亮且密集的地方代表的是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二)讲授新课
这堂课我会采用高效课堂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精讲、当堂检测四个环节来进行。首先我会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完善课前预习的效果,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在课堂上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养成好习惯,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主要知识点。
1、 城市和乡村(板书)
(1)在课件上展示大量人类生活聚居地的图片,直接明确聚落的概念以及聚落的类型(城市、乡村)。由学生抢答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最后使用表格归纳。出示城市起源的四幅图片,要求学生看图描述城市由乡村转变的过程,考察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最后教师精讲,明确城市的出现晚于乡村。
(2)城市,乡村的类型(板书):由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说说乡村生产方式,因此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邻村。出示一幅乡村地形图,情境导入,假如你是村长,该怎样规划不同类型聚落的定居。城市分类由其职能展开。
(考察学生对自然环境特点的把握,同时由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规划评价,最后教师点评)
过渡:通过这方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仅城市、乡村的景观存在差异,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的,说明聚落受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影响很大。提问:影响聚落分布的环境条件有哪些?
2、 聚落与环境(板书)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模式探讨以下聚落与当地自然条件的联系(蒙古包、竹楼、窑洞、冰屋、高架屋)联系上一章节学习的气候类型,使用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典型建筑,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教师精讲总结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条件,世界聚落的分布,环境对聚落的建筑形态会产生影响等知识点。
3、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展示世界文化遗产图片,欣赏美,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
小辩论:拆还是不拆?(北京四合院案例)
(三)当堂检测
练习的布置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并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技能和技巧,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如出示图片典型民居,让学生独立思考。
六、 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和直观性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节课自始至终围绕学生展开,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整理、归纳,大量的图片、实例又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美的认识,引导他们观察生活、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