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作者: | 点击数: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9日 | 【字体: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设计思路
  《标准》的设计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标准》选取了10个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最大的生物,因此,将生物圈中的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各列为一个主题。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比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除了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单列为一个主题外,其他知识主要分散在相关主题中。
  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每个普通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安排"生物技术"主题。
  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单列"健康地生活"主题。
共2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1441个字符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