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习作教学设计——学写诗歌

作者: | 点击数: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9日 | 【字体:

六年级习作教学设计——学写诗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能自主选题,发挥想象,正确使用语句创作儿童诗。

2、过程与方法:体验儿童诗的创作过程,共同交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儿童诗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创作的信心。初步培养审美意识,对生活的热爱,抒发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的特点,学写小诗。

课前准备:

    1、课前举行三分钟赛诗会,比一比谁积累的诗歌多,谁读得好。

    2、轻音乐。

教学过程:

    一、聊诗激趣,导入课题

    1、从刚才的赛诗会可以看出同学们积累了许多的诗歌也很喜欢诗歌,对吗?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诗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诗歌的特点:诗歌感情真实,语言简练,读起来琅琅上口等)

2、的确,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起源比文字还早,差不多和语言同龄。古往今来,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作为每一个炎黄子孙,我们都应热爱祖国辉煌灿烂的诗文化。

【设计意图:从聊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既检查了学生日常的积累,而学生颇有韵味的诵读又为习作课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开讲氛围,学生对古诗特点的总结为后面儿童诗地创作做了铺垫。】

    二、赏诗引路,感受诗韵

    1、老师也和大家一样很喜欢诵读诗歌,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有意思的诗歌,请大家仔细听。

到远方去,

到远方去,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2、看,这就是诗歌,听了以后有什么想法?

    3、看来诗歌还挺简单的,是不是也想写一写?这堂习作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写诗歌。(板课题:学写诗歌。)

4、先请同学们读一读老师发给大家的诗歌,大家不妨结合自己读诗的感受谈一谈儿童诗与一般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如果

    如果你是肥沃的土壤

    我就是一根无名的小草

    摇来摇去

    永远陪伴着你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

我就是一只唱歌的小鸟

晴也唱雨也唱

    永远为你歌唱

    如果你是蓝天

我就是一朵洁白的云

飘来飘去

却总也飘不出您的心灵广场

 

妈妈

那就是你和我啊

聚也微笑

离也微笑

5、读后指名回答。(鼓励大家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课件出示:格式自由、情感饱满、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想象丰富、巧用修辞

6、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小诗,说说你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重章叠句,有几段的格式都是一样的,只是变换了几个词语 )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浅显、优美而又最具特点的儿童诗的诵读、欣赏,唤起了学生对儿童诗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首诗的语言和内容,去感受、品味儿童诗的特点,使学生感到写诗并不难,关键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并潜移默化地变为学生自己写诗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写诗的方法启迪和语言的熏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写诗的情境。】

三、放飞思绪,独立创作

1、诗歌是放飞的思绪,是想象的翅膀,是纯洁的童心……相信,刚才的讨论,一定会给大家许多启发和灵感。当我们放松心情,打开记忆的闸门,那一个个生动活跃的形象就会跳到我们眼前,那么,用你的智慧的笔去描绘,去表达吧!

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指导(播放轻音乐)。

    3、还认为有难度的同学可以续写下面这首小诗。(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蓝天是摇篮,

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

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     

            

            

             

……                     

【设计意图:轻柔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到写诗的情境之中,两种创作模式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习作空间,使不同的程度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的可写而且能写得出来。】

    四、交流评改,展示成果。

1、同学们,每一首诗歌都是我们感情的结晶,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对我们的读者负责,大文学家王安石曾说:“捻断数茎须,才得春风又绿江南岸”,好的文章词句,都是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无数次修改才得来的。现在就请大家先认真地读读自己的诗歌,找出自己的得意诗句,用浪线画出,再边读边改自己的存在问题。

2小组交流,互相提意见,自行修改。

3、集体交流、评议。配乐朗读。

4、教师总结:同学们,诗歌是一只背篼,盛满了大千世界的神奇万物;诗歌是一个情绪收藏家,集满了我们童年生活的喜怒哀乐;诗歌又是一艘载着我们理想的小船,帮我们悠悠地驶向文学大海。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让我们用自己的爱,用独特的心灵感悟,用我们稚嫩的笔去谱写美好的生活。

[教后反思]

    儿童的天性是好奇的,他们充满了幻想,当孩子们接触外界的事物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希奇的想法和新鲜的形象。如: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能在月亮上荡秋千那该多好!可以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而儿童诗就顺应了孩子们的这种心理特征,儿童诗是孩子们和世界的直接对话!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课。

这节课,我从内容入手,引导孩子们感受诗歌创作的快乐。

诗歌的特点是很多的,如形式长短不一,韵律美等等,但这节课,我没有过多地去品味去感受这些外在的形式特点,我淡化的是形式,然后从内容入手,引导孩子们从身边的景、事入手,去感受想象的快乐,感受诗歌创作的快乐。这样,孩子们的写作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敞,越走越亮堂。

一、讲究设计,环环紧扣

    在这节课中,我一开始便抓住儿童诗至关重要的“想象”这一心理因素,通过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孩子们自由、放胆由此类比、联想,由物及物逐步发展到赋予物以活泼的生气,整个课程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递进,形成了一个学生心理与语言循序发展的链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脚步在节节提升,却没有感到攀登得吃力,他们始终处在一种愉悦的情境之中。

    二、倡导自主,启发思维

    从教学思想上看,课堂上的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状态中,积极性非常高。热烈而有序的展现的是开放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中,我把着眼点放在儿童身心与语言的发展之上,而又使二者形成了交叉互补,相辅相成;语言的实践,开阔了思维与想象,心灵的焕发又打开了语言发展的闸门。

    三、淡化形式,凸显内容

从教学方法上,这次习作坚定地从内容入手,以内容决定形式。学生心中有了内容,清新活泼奇妙的语言就从口中流出。至于诗的形式,只做了三言两语的淡淡点拨———因为教学的目的是借助写儿童诗,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美化学生的语言,而不是严格地进行诗的创作,不是培养诗人。因此,在教学中,把读与思、思与说、说与写、写与思形成了互为因果的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学生得到整体的发展。在读思说写过程中,注重学生自我的感受与品味,尊重学生的体验与表达,实现了学生天性与语文教学的统一。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