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睡中起来

作者:曹林(转录) | 点击数: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4日 | 【字体:

 

从沉睡中醒过来
―――从知识体系为主与能力体系为主的比较中重新认识美国的基础教育
岑建
 
编者按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校长培训班结业仪式2011年9月28日上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举行,教育参赞岑建君亲自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发表演讲。
在西安博迪学校王小鹏校长整理的记录稿基础上,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崔树毅根据岑参赞的讲话录音再次进行了整理,并添加了题目。
岑参赞从比较中美两国基础教育体系的现状出发,以国际视野和面向未来的高度,针对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关键问题,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让人警醒,发人深思。
该文未经岑参赞本人审阅,仅供培训班学员内部参考,请勿挂在网上传阅。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美国的基础教育。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小学的课桌决定的。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美国的基础教育,客观地说,中国的基础教育至少落后美国20年。美国学校之所以报忧不报喜,是为了获得更多政府的支持。世界排名前10名的学校,美国占了8个;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是美国人。美国大学在校学生1600万,其中国际学生约68万。美国公立中小学校10万所,奥巴马总统计划每年整顿5000所。
美国中小学可基本分为三类。美国13万所中小学校共分三类。
第一类是私立学校,约3万所,质量相当好。年学费从1万-3.8万-4.5万-6万不等,质量相当好。但我们的专家对私立学校研究很少。美国学生总数大约5000多万人,私立学校学生占400多万人,我们对这部分人的认识不足,他们是未来尖端人才的后备军。
第二类是郊区学校,郊区的公立学校是很优秀的。郊区的房价很高,六、七十年代,许多富人搬到郊区形成了富人区,居民多为中产以上家庭。房产税所缴比例为3%,也就是说,100万美元的房子要交3万美元的税。房产税中的70%80%要拿出来支持当地学校。也就是说,当地的房产税越高,所建的学校就越好。我们对这类学校研究的也不多。
第三类是城市学校。我们研究的很多,跑来跑去,都是在这类学校里转。这类学校的学生90%为外来移民。有25个大城市都是这样,移民人口占到93%,移民语言不好。2001年至今,有1042万西班牙移民、400多万黑人移民,而白人的人数在下降。移民都集中在市区。美国当地政府关注得多的是移民这一块,但是钱很有限。这些普遍是不太好的学校。
总之,如果用装修来比喻这几类学校的话,那么,私立学校绝对是精装修,郊区学校属于普通装修,而城市公办学校就是毛坯房。
我们总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比美国的好。有一个出发点,就是奥数得奖的都是我们中国人。但是我们的“奥数班”是在全国模拟选拔,而美国是在学校里选几个好的就上去了,他们不会搞什么模拟教学。仅用竞赛成绩不能证明我们的基础教育就比他们强。
研究基础教育,主要看学生综合素质,不能看单科,要看是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美国学生文科很好,尤其以阅读为擅长,阅读是相当、相当地厉害。美国从小学生就要求每学期必须读25本书(强行规定),有些孩子是一周就读7本,读完了还要写,从小孩子开始就要写,一两句话也要写,所以他们的写作能力也相当强。中美小孩坐在一起上课,老师提问,敢举手的大都是美国学生,我们的小孩上课经常不敢举手,也不敢提问,不敢讨论问题,没有胆量说话。有人说我们中国人性格内向,绝对不是,我们的文科太欠缺了!俗话说“艺高胆大”,不敢说话不是内向,本事不大,肯定是哑巴嘛,有时只能不懂装懂。
中国人和美国人在阅读上差别很大。2007年我国复旦大学做过一个青年学生阅读量比较调查。上海那么发达的地区,大学生一年只读8本书,多惨呀!而美国大学专业课程每科平均要读7本书,学生平均每学期阅读25本书。世界上阅读量最大的是以色列,平均每年阅读64本书。
我们的教科书是按章节来编写的,精雕细琢,学生一学期只学一本书,我们是反复“炒饭”。而美国是一本书,专著,再加上七、八本参考书,完成这些阅读量,才能可能完成考试。
现在的中国人到成年后只读报纸,不读专著,这是一个很坏的毛病。美国人是读整本书籍。经常看到美国人在机场等地方都读大本书籍,而中国人在看报纸。有多少中国人在读世界名著?特别是希腊哲学,在我们中小学里见都没见过,大学里也很少,这是人类文明财富。想对西方有更多的了解,这是必读的。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早在2500多年前就对人的发展有所研究。
015岁孩子形象思维发达,教育要以娱乐为主,要通过玩来提高兴趣和观察的能力。比如美国人在教育孩子时,有时就看孩子在那里撕面包玩,把面包撒了一地,让孩子在这其中寻找乐趣。到小学、中学都是要强调观察,强调形象思维。在数字认知中,教2个苹果+2个苹果=4个苹果。这个过程虽然比较慢(不是直接讲224),但是个观察的过程。此类均属于感性认识积累。他们认为孩子在15岁以前不应太多抽象思维,要通过观察来积累感性认识。
1525岁是理性思维的高峰时期,这时的美国人会快马加鞭。高峰期学习很苦,经常通宵达旦,根本不是“放羊”,凌晨1点不睡觉是常事。很多知名大学录取成绩要求很高,比如哥伦比亚大学要求3.8分以上。除了成绩之外,还要很多非智力因素。美国的脑科学是顶尖的。我们的脑科学如果跟不上,基础教育也不会跟上。
美国高中一个特点是实行自由选择课程,是“跑班制”。课程之间只隔10分钟,学生很忙,跑来跑去,非常辛苦。根据个人特长,完全按等级走,个别学生学有余力可以在高一就跳到高三或大学AP课程学习。SAT考试、AP课程、GPA都是美国名牌大学录取所需课程。完全是兴趣导向型。高三学生既要准备高考,还要准备AP等其他课程,他怎么会比我们轻松?根本不可能的。
目前,在美国,拉丁裔占13%,黑人占12%,亚裔占5%,白人占70%。许多移民家长对孩子要求是很低的,因为他认为这已经比他原来的所在国好多了,但另外的人并不这么认为。所以有些孩子的负担会很重。
我们不要再麻痹自己。我们有媒体说,中国首次参加中学生国际标准化考试(PISA)就取得了第一,我很反对大肆报道。毛泽东当年批评彭德怀打百团大战,你是打了个漂亮仗,但你把我们的实情都暴露了。上海拿了个PISA第一就大事宣传,有什么好处?能证明我们的基础教育比美国强?如果是全中国参加还可以。结果让美国人拿到了把柄:“你们再不好好学习,饭碗都让中国人抢光了!”美国人以这个名义向美国国会要钱。我们不要再麻痹自己。
美国高中另一个特点是实行全科教育,不分文理科。我感觉文理绝对不能分。否则日后学生在人格上会有很大缺陷,音乐、舞蹈、体育等方面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中国过早分科,导致中国学生情商很低,要补很多道德课,如集体主义观念、团队意识等。在中国,很多教育方式都是单枪匹马,如学习钢琴,都是老师一对一教学,集体表演机会也很少,缺乏团体精神。音乐和体育绝对要上好。
小学的任务就三点:体育,强体健身为主;艺术,作为形象思维的补充;还有就是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形成。2000多年前柏拉图认为,人要在体育、艺术、学习兴趣上全面发展,这是很重要的教育思想。
大学以后的是情商,拼的是身体。每天只睡2—3个小时或通宵达旦,身体素质是关键。美国是崇尚体育的国家,强身健体是很重要的事情,你会看到,每个周末在中央公园约有25万人,至少三分之一,8万人在跑步,像这样一道风景线,我在我们国家看不到。我们国家顶多是一些老头老太太在散步、打拳,中学生没有,青年人很少。
中国经济的落后、科技的落后,这完全取决于小学教育,所以要重新认识美国教育,不能麻痹。
在美国没有现成答案。中国有些院校里博士生导师自己不写文章,博士生写了,他给签个字,行啦。文科搞抄袭,互相抄来抄去,不搞研究。美国不是这样的。美国都是创新教育,没有现成答案的。或者给你一个错误答案:“希特勒是帅才,他如果拯救世界会带来幸福”,让你去判断。孩子就会多方查找资料来准备这样一个题目,会有自己的见解。
美国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训练孩子写作能力和初步判断能力。15岁以后学研究方法,有前言、背景、陈述、论据、论点、结果、原因等。而中国有些博士生、研究生包括在领事馆工作的人员都不会写文章,找资料都找不到。美国高中生一般能写出5-6页的论文,这些都基于大量的阅读,教师经常让学生阅读。而中国义务教育9年用一样的教材。是培养工匠,好像麦当劳,搞程序化。这不利于培养精英,也不利于一般学生发展。所以一定要从知识体系为主转化为以能力体系为主。
中国是知识体系,它与能力体系有巨大差别。我就想考北大、清华,至于考进去以后干什么,我不知道。能力体系是远期目标,“我要做个科学家”,“我要对人类做点贡献”,它有社会责任感。而知识体系是近期目标,他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没有人文精神。这两种人一开始还在一个起跑线上,后来呢,怎么能相比呢。
美国是能力体系,带着人文精神和探索精神。
能力体系包括社会感、目标感、兴趣特长。知道自己干什么。
人文精神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结构、探索精神、助人为乐为社会贡献。其德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要好好研究微观,首先把课堂模式研究好。你们到美国来要多去考察郊区和私立学校,多研究微观,不要总去研究宏观。中国的教育专家对于美国微观研究的文章寥寥无几,抄来抄去,没有研究课堂的,全是宏观的,什么奥巴玛怎么、怎么讲的。可是微观搞不清楚,你怎么创新?温总理在说创新人才,你也在说创新人才。关键是怎么把创新目标实现!总理在说,你也在说。你的任务,包括我们校长就应该研究微观,首先把课堂模式研究好。有多少人在研究美国的一堂课是怎么上的?语文课怎么上的?到底读的什么书?用的教科书是什么,阅读量多少?老师的知识结构是什么样的?写作量有多大?课内课外的关系?网上和修辞之间的关系?什么教学法,讨论式的还是集体授课的?小班化还是大班化?遗憾的是没有,没有人写这方面的文章。可悲,真可悲。我们老说“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如果还在凭一已之见,沾沾自喜,中国永远会落后。所以一定要多研究微观,要重新认识美国教育。
要从沉睡中醒过来!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