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教材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的素质、未来社会的发展,课程教材的研究也因此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课程教材基本是引进与移植苏联的模式与理论,关于课程教材的研究也微乎其微。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教学的全面恢复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课程理论的研究开始重新兴起,并取得一系列成就,表现为课程论从教学论中独立出来成为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课程论专著,发表了大量的课程研究学术论文。这些著作和文章对于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问题以及我国课程的未来走向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相比而言,这些著作和文章对于作为课程内容的教材的一系列基本的具体的问题研究探讨得并不多。"今天教材的内涵不仅包括教科书还包括其他各种教学用书和现代化的传递教学内容的媒体,如摄影、幻灯、录音、录像等。"但教材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学生使用最多的仍是教科书。为此,本文将围绕教科书的功用及负面性这一基本的具体的问题展开探讨,并针对教科书的一些负面效应,提出对策和建议。以试图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教育者们对教科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一、教科书的功用
教科书虽然只是教材的一种,学生学习的材料之一,但在学校教育的历史上占着主要地位,对于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重大的作用。
实现教育目标最经济有效的工具、世界各国的教科书编写都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中央或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约束,教科书的编写大多是依据国家的教育目标和一定的课程标准。教科书所呈现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同一性,对于人类的或民族的共同精神文化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因而,教科书在陶冶国民情操,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教育目标,贯彻国家教育政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辅助教师教学的最好的依据、教科书是各科专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有经验的教师精心编写而成的,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是各学科领域的结晶。一套好的教科书一般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去编写修订,在此之前,出版商们又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去调查分析教育市场。教科书不仅提供了一定的公共的文化科学知识,还为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提供一定指导。因此,有了教科书,教师就不必每一科目、每一节都要自编教材,可以节省下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做其他方面的教学准备及更好地辅导学生学习。
辅助学生学习的最经济实效的材料、教科书的编写一般都要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选择学生最易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科书除文字说明外,还配有插图、表解、练习、作业指导、结论及探讨性问题,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相比其他学习工具,教科书还具有经济、实效、携带方便的特点。
二、教科书的负面性
对于教科书的功用,人们肯定较少有异议,但对于教科书的负面性,很多人也许会感到诧异:教科书也会有负面性?确实,在教科书的积极功用背后隐藏着诸多负面效应。下文将分析探讨教科书的负面性。
教科书易带有编写者的偏见、教科书的编写总是或多或少地受编写者的哲学观、社会观和课程观等一系列主观意识影响和左右。"即使编写者想竭力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但选择什么内容,删除什么内容,以及问题讨论的方式都反映出编写者的主观意识。"譬如,持学科中心观的编写者就主张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材料依据,强调的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合乎逻辑的组织。"教科书是最常用的学习材料,它按照精心设计的顺序(逻辑顺序)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持学生中心观的编写者主张以学生作为材料的依据,所学习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而定,应有助于学生经验的增长;持社会中心观的编写者则主张以社会作为材料依据,学习内容应来自社会生活,强调社会的功能、社会生活的主要活动或者学生和人类社会不断出现的问题。另外,社会上的舆论和偏见,也影响着编者,易使教科书带有偏见。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很长时间是美国教科书一个严重的问题。
教科书的滞后性、当今的世界是知识爆炸的世界,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急速地发展,社会事件层出不穷。但教科书却不能将这些知识内容随时编入,致使教科书的知识内容瞬息便会陈旧不实用。另外,一套教科书本应被新的教科书所代替,由于经费的原因,却不得不使用很长时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