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

作者: | 点击数: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9日 | 【字体:
调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运动兴趣与爱好,形成坚持锻炼习惯目标,要求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对运动的乐趣、爱好与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目标,要求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目标,要求学生将个人的健康和群体的健康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使学生关注自己健康的同时,学会关注他人的健康。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形成积极进取、不畏困难、敢于拼搏、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
上述五个方面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这是课程理念在对学生学习要求方面的明确体现,它既反映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又重视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更显示了科学与人文相协调的新课程观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2. 课程的领域目标(具体目标)
课程的领域目标,或称为课程的具体目标。它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描述和体现,两者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但课程的领域目标的分类方法却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课程领域目标的分类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均相同,学段的领域目标的不同要求并不表现在分类上,而是表现在下一目标层次──水平目标上。体育新课程标准中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具体划分为学习领域目标(表1),根据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从而使课程对每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化。
体育课程学习领域目标
课程领域目标的五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每个方面各有侧重。运动参与目标要求体育课程重视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共46页 您在第19页 首页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1489个字符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