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1月20—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员参加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大会还讨论了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问题。在孙中山的坚决主张下,国共合作得以实现。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促进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国民革命的思想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广泛传播着。
1925年1月11—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党的四大结束后不到两个月,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引起全国人民的巨大悲痛。国共两党组织各界人民举行哀悼活动,广泛传播孙中山的遗嘱和革命精神,形成一次声势浩大的革命宣传活动。国民革命的呼声在全国各地更加高涨。一场新的大规模的革命风暴就要来临。
1925年,以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为起点的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兴起。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得到很大发展,党员人数增加了将近10倍,一些原来没有党组织的地方建立起党的组织。
伴随着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国民党右派掀起的反共逆流也在滋长。更为严重的是,蒋介石因在创建黄埔军校和统一广东根据地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谋取主管军事的权力,其影响和地位已大大增强。他开始加强对共产党的限制,反共面目越来越明显。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所谓“中山舰事件”。同年5月15日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后,蒋介石成为国民党掌握最高权力的人物。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介石的立场进一步转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方面。但是他的实力有限,还需要得到共产党和苏联的支持,因此没有立刻同共产党公开分裂。这时已到北伐战争的前夜。北伐的军事指挥权主要掌握在蒋介石手中这个事实,表明革命形势虽然在迅速发展,但已经埋伏着严重的危机。
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大革命的失败
北伐战争的直接打击目标,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针对敌我兵力悬殊的形势,国民革命军在以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开始北伐。并依据此战略方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重大胜利。
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并未能遏制革命阵营内部的危机。蒋介石进一步加紧对军队和政权的控制,实力迅速膨胀。同时帝国主义列强认定蒋介石等所代表的势力同样是反共的力量,开始对他们进行拉拢。在这种背景下,蒋介石的反共面目公开暴露出来。他提出要把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迁到北伐军总司令部所在地南昌,以便置于他的直接控制之下。
面对革命阵营随时可能发生分裂的严重局面,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方针开始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对于这种右倾错误,党内一部分同志进行了抵制和反对。毛泽东尖锐地批驳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种种责难,论述了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翟秋白等也对右倾错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批判,阐述了必须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