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党在战争的烽火中茁壮成长(一)

作者: | 点击数: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7日 | 【字体: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学。当封建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可是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其本质只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它不可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并且资本主义文明的缺陷这时已经在实际生活中明显暴露出来,引起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怀疑和批判。正是这种怀疑和批判,为他们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正当中国人民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了苦斗的时候,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前景,给予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向和启示。李大钊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颂扬俄国十月革命。
到这时,中国人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条件逐渐成熟。中国工人阶级和民主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以及此时形成的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庞大的先进知识分子群,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基础。在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的情况下,兴起了一场新的人民大革命,此次革命以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为起点。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1919年上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协约国一方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会议不顾战胜方中国的利益,竟规定战败的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北洋军阀代表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似火山爆发般地开始了。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掀起爱国风暴。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游行学生,但学生们并未屈服,掀起进一步的全国性爱国风暴。五四运动突破青年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发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性革命运动。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的主力由学生逐渐转向工人。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
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往民间去”,到工人中去开办学校、组织工会。这些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骨干。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是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那时,各种社会主义的观点在刊物上纷然杂陈。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着中国的先进分子,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先后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这是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把它当作单纯的学理来探讨,而是把它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积极投身到现实斗争中去,注意同工人群众结合,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具有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共5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028个字符
收藏 打印文章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