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作者:小学部:戴红霞 | 点击数: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14日 | 【字体: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明白:人,永远有“好”与“差”之分。没有“差”,又何来“好”呢?有好必有差,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其实,教育教学中的“差生”属于假性生,只是一时的学业落伍罢了。而不是永远落伍,即使学业落伍,也仅仅说明他们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落伍。他们在学校是弱势群体,属于被放弃的一部分,因此,把目光瞄准在差生身上,不断改变差生的状况,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今天,我把这些学生不叫做“差生”。而叫做“学困生”。教师应关注他们,研究他们,不要求他们能像爱因斯坦那样改变历史,只求能改变他们的现状,做一个健全发展的人。
开学不久,根据了解的学生情况,把本班董友朋定为这一学年学困生的转变对象。他的缺点是作业质量差,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地完成,即使完成速度也较慢,书写非常糟糕,作业本上的字根本让你没法辨认,横竖撇捺好像都粘在了一起,一个个字就只看见了一个个小团团;学习更谈不上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不能主动预习新课与复习当天所学知识,家里也没人辅导和督促,对做好的作业从来不检查;上课的纪律也特别差,嘴巴总也管不住;下课是第一个冲出教室的,上课铃响他又总是最后一个进教室的;各科任老师对于他的小报告也是打得最多的;成绩处于班级末尾,卫生意识也很差。对于他我花了不少心思,先从转化他的行为习惯开始,不放过每一次能表扬他的机会。课下和他聊天谈心,上课时时刻关注他,只要他一举手马上点他起来回答。终于,班上的老大难有了转变。有一次让我更加感动:
“谁有一个方便袋借给老师用用?”我问。
“我的已经用了。”
“我的在寝室。”
我的扔了,老师又不早说。”
……
班上的彭传旭不小心把他自己的眼镜弄坏了,镜片与镜框分家了,因为该孩子自理能力特别差,每次放假时总是我帮他整理好用具然后帮他装好,让他带回家,这一次的眼镜如果不帮他放好,他不弄掉才怪呢。所以我想借一个方便袋帮他装好。想不到,一个也没有,我只好等会儿再找了。
晚自习下了,我送学生去寝室,查完寝刚进我的房间,董友朋进来喊:“老师”,只见他气喘吁吁地拿着一个很大的,抖开成一个小桶似的方便袋,跑到我面前,说:“老师,给。”我呆了,半天才说声谢谢。却没想到,刚才在教室里一言不发的他竟然把老师的一个小小的要求看得这么重,一直记在心里,一直去做老师随意说出来的一件小事,我被他感动了,呆站了很长时间……
一个表扬,一个微笑,对成绩好的学生是锦上添花,对那些需要鼓励的学生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轻松而美丽,“雪中送炭”辛苦但重要。所以对学生充满爱心,用真诚和热情对待每一位差生,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课下常和他们聊天、谈心,去了解他们的童心世界,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课上不要高高在上,要俯下身子,走进学生,和他们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共同解决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用爱去温暖和照亮每位学生的心灵。不能对学生说“你真笨”、“你不如别人”……的话。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符合实际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看到自己的潜能,“天生我才必有用”,去争取更好的成绩。同时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全班的同学,只要学生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提高和发展,教师就要由衷地为他高兴,不要认为他还没有追上别人。其实只要特别关注,方法得当,目标适度,不断提高,自会有效,“差生”也有可能追上“优生”。
从那以后,我越来越多地投入更多关注的目光给董友朋,我发现他身上干净了,地上的垃圾也主动地捡起来了,更加可喜的是,作业本上的字迹工整了很多,学习成绩也由原来的不及格到及格到最近一次月考75分的好成绩……看来,转化学困生首先应该先转化他们的行为习惯,有一个好的习惯就不愁其学习成绩不上进。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转化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相信,只要我们转变态度,将浓浓的爱心撒向他们,这
些迟开的“花朵”就会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