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为己任 从制度走向人文
--黄冈市教育督导研究会示范校长联谊会第五届年会上的讲话
——学校管理浅谈
麻城市博达学校董事长、校长 李尧东
背景材料:湖北省麻城市博达学校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民办中小学,创办于2002年。现有在校学生4700余人,教职工近600人,校园面积约240亩,建筑面积70000余平方米,学校总资产达到2亿元,成为“全国优秀民办中小学”、“全国特色建设先进学校”、“中国名校共同体成员校”、“湖北省五星级民办学校”、“湖北省园林式学校”、“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中国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学会实验学校”。先后被评为“黄冈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黄冈市示范学校”、“黄冈市最佳文明单位”,荣获“黄冈市民办教育特别贡献奖”、“黄冈市内保工作集体三等功”。被黄冈中学、华师一附中授予“优质生源基地”。《人民日报》分别以《湖北博达学校注重素质教育》和《不使一个学生落伍》为题,两次跟踪报道了博达学校的办学经验。
博达学校在短短十年时间里,能够快速健康发展,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己任,从制度走向人文”的管理思路。在此,我们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探索和思考。
坚持一个理念
教育理念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人格”。学生健全人格应是规范的行为和规范的价值观的统一体。规范的价值观,即对人对事的态度。
与这一目标相一致,博达在创办之初,便选择了 “人皆可以为尧舜”作为自己的核心教育理念。
“人皆可以为尧舜”源自《孟子·告子下》,其文如是诠释:“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几千年来,先贤圣哲都对“孝悌”推崇倍至。
《说文解字》中,“教”的注解为“上施下效也”,上施什么?下效什么?“教”字的左边赫然一个“孝”字;“育”的注解为“养子使其善”。古人云:“养子使其善,百善孝为先”。孝在人格修养中至高无尚的地位显而易见。
孔子更是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确立了孝是道德的根本,是育人的目的,并在《论语》中详细的加以论述:“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清代李毓秀先生依此编写了一部流传百世的《训蒙文》(后改名为《弟子规》),指出了“弟子”践行孝道的具体规范。
明代著名学者萧良有撰有《蒙养故事》一书,全书共收2000多条典故。第一个故事就是“重华大孝”,“重华”就是指舜,因大孝闻名,尧举使摄政。
1993年在荆州挖掘出来的公元前300年前的竹简,称为《郭店楚简》,其中有这样的论述:“孝之放,爱天下之民”。更彰显了孝的真正内涵:大爱无边,爱天下百姓。
孟子的这句名言寓意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蕴含着育人第一、面向全体、有教无类等深刻的教育内涵,博达的校名正是从这种理念中提炼出来的。“博达会当凌绝顶,达德方能惠黎民”,道出了学校育人的目标和使命。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完全符合教育部推行素质教育的精神。
在学校文化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我们还让这一核心教育理念附着在有象征意义的物质文化建设之上,既彰显出自身的文化特色,营造出独特的育人环境和学习、工作氛围,又在潜移默化中,把核心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追求。
完善一套制度
一位名人说过:“一提管理就提严格的人,不懂管理。”另一位名人也说过:“信任重要,管理比信任更重要。”博达学校一直在进行从制度管理走向人文管理的探索。
例如:《教师课时工资等级制度》,这一制度打破了传统的课时工资计算模式。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对教师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以及教师的工作量、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分解量化,划分了相应等级,并与教师工资挂钩。如课时工资分为ABC三等,分别为A等20元,B等15元,C等10元。其制度从量上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业务修养的各项基本指标。教师想提高工资,自然就必须不断提高业务修养和道德修养。
《教学质量梯级管理制度》结合各学部的班级现状,对师生教与学的两方面的质和量的目标作出了梯级认定,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科都在原有基础上设定梯级目标,将目标的达成度与工资挂钩。让每一位教师,包括带课成绩暂时处于最差状态的老师也能得到奖励,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师生共同发展的幸福感。这一制度极大限度的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学生学的主动性,让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个案追踪问责制度》,主要实施于学校管理过程中,涵盖了三个环节。
“个案”聚焦个体人事,关注具体案例,旨在发现问题。
“追踪”注重分析内在原因,查找问题症结,着眼因果联系。
“问责”侧重追究责任,纠正偏差,适当惩罚。
该制度贯穿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逻辑联系,带有适度的强制性,从而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我们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时,坚持抓住关键、易于操作、利于发展的原则,把安全管理工作视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文明规范是学校安全的有力保障,时刻警示全校师生拉紧安全这根弦。每次会议必须讲安全管理工作,反复强调:学生的心理疾病是最大的安全隐患。把问题学生的爱心扶助工作落实到位,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
学校所有制度的重心,不在于管,而在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突破一个瓶颈
如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成师生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师队伍建设是这个课题中的瓶颈。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小学教员的责任比大总统还大些。”何等精辟!面对教师队伍的现状,如何使我们的教师不辱使命,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性、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这是一个需要多轮驱动的系统工程,更是我们学校的首要工程。
发展教师是前提,发展学生是目标,发展学校是必然结果。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项:
倡导终身学习。学校给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并且安装了3000册电子图书。给每人发放了一册《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这是一本指导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读物。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有计划地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并坚持写读书笔记,每年人均写读书笔记5万字以上。
借助专家引领。通过努力争取,中国教育家学会旗下的“中国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学会”的实验基地设在博达,以北师大教授为首的一大批教育精英,定期到我校授课,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师品位,还请来了来自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韩国江陵原州大学等等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
注重课题提升。学校开展了三大课题研究,即《中小学人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特色德育与常规教育研究》,要求教师全员参与,并要写读书笔记、教育叙事。学校还引进激励机制,特设专项科研奖,对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
形成反思文化。如果说以上工作,主要是从外在角度对教师发展形成积极有效的影响的话,那么,开展反思活动,则是从内在的角度促进教师从思想层面进行反思,从而形成教师的自我观照,以促进教师的发展。
每周一次教师反思交流会,分析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每半月一次行政反思会,主要由部门领导自查工作中存在的失误。
每期一次反思汇报会,每位教职员工对全期工作作反思汇报,并写出反思汇报材料。
无论是教师反思交流会还是行政反思会,还是反思汇报会,我们不谈成绩,只反思问题。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遵循一个规律
教育目的是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遵循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并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
人的成长规律有三:志存高远;崇拜英雄到成为英雄;无怨无悔,自强不息。
台湾傅佩荣先生说过:“一个伟人常在年轻的时候崇拜其他伟人”。孔子曾崇拜周公,最后才超越了周公。一个人能够有后来伟大的成就,往往因为在年轻时崇拜过真正的伟人。小时候从历史与传记中,读到许多英雄人物的事迹,这时候意志就会开始形成,产生“有为者即若是”的想法,感到自己应该与他一样,这就产生了崇拜心理。 “崇拜本身就有一种提升自己的力量”。因为人在崇拜时就会自动修正自己的某些行为,向崇拜的对象看齐,从外表的行为,内化到思想意识,一步步深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自身的角色也会有所转换,由崇拜别人变为被别人崇拜的对象。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的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精神的成长却不完全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因素的作用有关,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是否受到杰出人物的影响和影响的大小。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便全方位的开展了主题性阅读活动。我以为,只有开展主题性阅读,才能满足个体心灵自由成长的需要;只有阅读,才能有个体精神的发育;只有阅读,才能奠基我们的人生。
我们的作法是,首先是制订阅读计划。开学初,学生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崇拜对象的不同,确定不同的阅读主题,填写好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人手一本阅读书目供选择,如崇拜周恩来的同学可以选择苏叔阳著的《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韩素音著的《周恩来与他的世纪》等。其次是阅读课堂的组织。学校阅览室可同时容纳500人进行阅读。每周开设四节阅读课,从时间上予以保证,并两节连堂确保阅读的连续性。阅读课堂上,我们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有针对性的围绕“你崇拜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我还存在哪些不足?”等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进行反思,内省,寻找与崇拜对象的差距,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内化到思想,逐步完成“做梦—追梦—圆梦”的过程。再次是阅读活动的延伸。每周一节写作课的开设,学生可在写作中进行反省,在反省中提升;半月一次班级阅读心得交流,学生在碰撞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两月一份阅读小报的编辑,学生在编辑中创作,在创作中提高;一期一次研究性学习,学生在研究中比较,在比较中超越;一年一次阅读成果展示,如将感受自编成话剧,写成诗歌、散文,在舞台上表演,使学生在展示中自信,在自信中收获。
通过主题性阅读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变单纯强调学生遵守准则,为让学生发现准则。
做好一个表率
我们博达学校始终将培养敢于担当、造福社会的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发展教育的同时“奉献社会,回馈乡亲”。2006年,我们投资600万元兴修麻城西环路,现命名“博达路”,全长8公里,方便城西居民出入。2012年我校成立了“湖北麻城丹参开发有限公司”,并立项申请“中国麻城三倍体丹参产业化开发项目”,该公司独家买断南开大学“三倍体丹参”科研成果,以建设万亩丹参种植基地为目标,以丹参产业开发为主线,该项目将建成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龙头产业,逐步形成科技扶贫新模式。我们将三倍体丹参种植研究作为社会实践课的出发点,首先在高一年级试点开发校本教材,然后逐步扩展到全校其他学部。我们在校园内育种苗五亩,每个学生试种五棵,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标准化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写出课题研究报告,让社会实践课延伸到学生家庭。通过论文答辩,与成绩优异者家庭签约种植“三倍体丹参”,探索扶持贫困学生家庭新途径。2008年9月,我们投资100万元,请著名神话家周濯街创作长篇小说《麻姑》。2010年,我们投资150万元,请著名编剧曾有情,改编电视连续剧《麻姑献寿》。2011年5月,我们投资2000万元,与北京中视精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拍摄26集电视连续剧《麻姑献寿》,将于2012年底在央视八套播出,该剧颂扬了麻姑的美丽、善良,又展示了麻城美丽的自然风光,擦亮麻城地方文化品牌!去年,我们投资天津三箭生物有限公司,我校李尧东出任董事长,我们的目标是将其建成上市公司。目前,已经能够大规模生产,可以同世界一流的生物技术公司媲美的生物试剂,实现生物试剂国产化,让我们学校教师成为原始股东,走共同致富之路!
一系列文化育人活动,对于培养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新一代,起到了巨大作用。
《人民日报》分别以《湖北博达学校注重素质教育》和《不使一个学生落伍》为题,跟踪报道了博达学校的育人特色。
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创造力。我们要继续立足校本教研,借助专家引领。既要博采众长,又要理智坚守。让传统的理念跳动时代的脉搏,让高尚的人格闪耀文化的光辉。
“以发展为己任,从制度走向人文”,这是一种管理的理想境界,面对现实,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与各位同仁一道,不懈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
最后,借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永恒地发挥作用。”
2012年12月
上一篇:黄冈市教育督导研究会示范校长联谊会第五届年会隆重召开[ 12-21 ]
下一篇:湖北省民办基础教育发展大会暨省民协2012年年会[ 12-23 ]